在今天,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们遴选了14本女性主题的书籍,其中不仅有生活层面的女性故事,也有战争年代的女性遭遇;不仅有内心独白的女性视角,也有外在观察的社会视角……这些女性成长的独特经验,呈现出一位女性或许会在生活中遭遇的全部。
当然,除去生活的内战,女性还会陷入自我的内战。此外,更多女性进入职场之后,却没能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当我们把一位女性的一生,拆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遭遇和不同的视角时,我们才能在每一个维度上都体察到身为女性最为真实的生活。
所以我们在选择这份书单时,尽量做到每一部都是不同的视角——有“天才女友”般的女性情谊,有战争年代的生死情爱,有职场骚扰下的刻骨体验,有谣言诽谤的性别战争;从初为人母到家庭主妇,从孤独逃离到勇往直前,从隐性攻击到直面现实……无论这些女性曾经或正在经历着什么,她们身上那些看似沉默或尖锐的生命体验,都是生为女人,与生活本身的一场战争。

莱斯莉·贾米森作品(三种)
《52蓝》《十一种心碎》
《在威士忌和墨水的洋流》
作者:[美]莱斯莉·贾米森
译者:高语冰/屈啸宇/高语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1/2021-6/2021-6
一头游荡在太平洋深处的孤独蓝鲸,让病房里的女人从垂死挣扎中再次重生;一位母亲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照顾着一对自闭症双胞胎,渴望不用再度早起的日子;一位摄影师,用25年、23000张照片记录一个墨西哥家庭的悲欢离合,希望能够让照片叙述、记录、捕捉所有的复杂性;一对分手的恋人,一座收藏全世界恋情遗骸的博物馆……继《十一种心碎》《在威士忌和墨水的洋流》之后,莱斯莉·贾米森在《52蓝》用十四个的故事,满怀包容的深情,讲述直击灵魂的生活:比海更深的渴望,以及由此带来的沉迷——当我们在表达痛苦挣扎时,我们总是陷入逃避之中,但又充满了对肯定的渴求,以至于我们越陷越深。
而在《在威士忌和墨水的洋流》中,莱斯莉·贾米森讲述了自己的痛苦和上瘾的记忆。当母亲不在家时,13岁的她喝酒喝到醉生梦死,从此迷恋上了酒瘾迷醉的状态。每一次遭遇到痛苦,她都将自己沉醉在酒精之中。而这一切,都源自父母不幸福的婚姻让她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她记录下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经历,糅合着散文的细腻、小说的回旋和纪事的痛点,极力挖掘出自身对痛苦的认知,用同理心去理解每一个遇到的人。
在她看来,理解是万事万物之源。在《十一种心碎: 痛苦的故事形态学分析》中,莱斯莉·贾米森再度用十一个真实的人生故事,时而采取激越的新闻报道体,时而采取犀利坦白的回忆体,掀开幽暗隐秘的情感遮羞布,去洞察这世上的痛苦之深:“同理心要求你始终意识到自己的所知,意识到你所能了解的东西永远只是一个人人生经历的一小部分,意识到这是一场像追逐地平线一样永无止境的探索:一个老女人的淋病与她的内疚相关,与她的婚姻相关,与她的孩子相关,也与她的童年相关;这一切都与她那个被家庭生活重压的母亲脱不开关系,与她父母未能解除的婚姻脱不开关系;也许追根溯源,这些都与她儿时的羞耻和恐惧相关吧。”
《巴黎女人》
副标题:在纳粹占领下的生死与爱情
作者:[英]安妮·塞巴
译者:师小涵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1-8
去年是阿富汗的战争,今年是乌克兰的战争。在战争之下,女性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对象。与男性的军事行为相比,女性往往成为失语者。就像诺贝尔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战争中没有女性》中说的那样,我们很少从女性的角度讲述战争,但“女性的战争远比男性的战争更加恐怖……她们记住的是另一些事情,另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女人能够看到男人所看不到的东西。”
在纳粹占领期间的巴黎,危险潜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懦弱的维希政府、时刻冒出的告密者、投机倒把的黑商人,但还有那些虽显柔弱但勇气与胆识过人的女人们:她们以柔弱的肩膀承担起抗争邪恶的力量,心存仇恨与信念,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也要一拼到底。
《巴黎女人:在纳粹占领下的生死与爱情》希望我们“把万花筒转向一边,我们看见被战争毁灭的女人;转向另一边,可以看到那些由此找到生命意义和成就感的女人”;去关注那些不同身份、不同种族、不同经历的女子们,无论曾经或正在经历着什么,在她们身上能够看到战争声响下或沉默或尖锐的生命体验。
《阅读浪漫小说》
副标题: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
作者:[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译者:胡淑陈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2020-7
在网文逐渐成为阅读对象的年代,如今出现了很多女频小说,主打大女主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影视剧也改编了许多部大女主小说,让女性在影视剧中不再是附庸的角色,甚至从“傻白甜”的甜宠偶像剧中突围,赢得一定的市场与口碑。但在阅读的鄙视链上,浪漫小说或通俗文学的阅读总是伴随着性别色彩,甚至人们会对女性沉溺于浪漫化通俗小说,尤其是霸道甜宠小说的阅读倾向,存在着鄙夷的态度。
在《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中,美国学者珍妮斯·A. 拉德威专门讨论了美国女性在父权制社会里阅读通俗文学的社会现象。在她看来,阅读通俗小说是一种有限的逃离与反抗,浪漫的故事和烂俗的爱情是逃离日常的自我疗愈,能让女性在短暂阅读中实现自我的部分价值。在阅读心理上,阅读通俗小说的人相信故事的真实,且需要这些重复的故事框架,尤其是大团圆结局或甜宠的桥段往往会强化传统的女性气质,让阅读者转移了真正的抗议情绪,使得平日压抑的欲望获得了缓释的代偿。
然而,需要注意到的是,正是因为社会无法满足她们的情感需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被剥夺,导致了阅读浪漫小说成为了她们在安全区内隐秘渴望的情感投射,这本身也是对父权制的妥协式反抗;通俗小说也隐秘地表达了女性需要独立和尊重的社会诉求,只是被父权制的合理化情节扼杀在了故事情节里。
不过,美国学者珍妮斯·A. 拉德威并不因此而贬低这种社会行为,在给予女性主义视角的批判之外,她认为“绝不能忽视这些微小却又合情合理的抗议形式”,任何细微的心理反叛都有可能促成革命的举动;不能因为温和的反抗不够彻底而否定渴望改革的萌芽;理解这种阅读心理背后的渴望与欲望,才能真正转化为改变社会的武器和能量:不能仅仅逃匿于虚拟故事的隐秘安慰,更应该在现实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形影不离》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译者:曹冬雪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品方:磨铁·大鱼读品
出版年:2022-2-10
这是一部波伏娃特别看重,但反而被萨特认为没有出版必要的小说,所以在生前从未公开出版过。据《波伏娃传》指出,在波伏娃的一生中,有两次失去对她的影响很大,一次是丧失了对上帝的信仰,一次就是挚友扎扎的逝世。扎扎去世后30年里,波伏瓦依然认为,她的自由是用扎扎的生命换来的。甚至,在她看来,她自己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让自己成名,从而让自己能够讲述自己的少女年代。《形影不离》,便是以波伏瓦少女时代挚友扎扎为原型,悼念那段最刻骨铭心的友谊。
主人公安德蕾聪慧却叛逆,带着循规蹈矩的希尔维,从违抗学校秩序开始,一步步走向自由。然而,生而不羁的安德蕾,却在家庭和礼法的约束下,逐渐成为生活的困兽,最终英年早逝。安德蕾便是扎扎,希尔维就像是波伏娃,生于恪守传统伦理道德的家庭,“一个女孩子要么嫁人,要么进修道院,无法根据个人性情、爱好来决定自身命运。”无论是社会观念,还是家庭困境,抑或时代氛围,都会给女性带来诸多的束缚。对于这段往事,波伏娃在《端方淑女》中曾写道:“只有当在我与扎扎对比时,我才尝到了陈腐的苦涩。”
《东京贫困女子》
译者:傅栩
作者:[日]中村淳彦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99读书人
出版年:2021-8
作者中村淳彦在20多年里一直致力于女性贫困问题的采访,他用记述者的立场把这些女性的故事如实地展示出来:在入学典礼前,为了偿还父亲的债务而被迫成为“风俗小姐”的花季少女;付不起医疗费用的东京大学硕士,遭受家庭暴力的全职主妇,在网络上征集“干爹”的学生,住在阁楼上、交不起水电费的前外交官夫人……她们不被看见,或者被看见之后被归纳为一个数据。
日本女性的地位一直偏向于附庸的状态,导致她们在生活中被忽视了各种本该享有的权利,尽管有大量的图书在书写她们,但其问题依然是社会的痼疾。她们每一次沦为新闻报道的对象之后,处境根本得不到改善,仅仅是变成一个报道数据,让人们忘记了她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面对她们的困境,我们依然需要记住:她们是她们,其实也许也是我们。
《隐痛》
作者:[法]伊内丝·巴亚尔
译者:焦君怡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守望者
出版年:2020-5
某种程度而言,女性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经受伤害。尤其对于性侵而言,我们或多或少更注重受害者的心灵伤口,对身体所受的伤害却有所忽略。《隐痛》正是呼吁要关注女性的身体,尤其是遭遇性侵后女性身体所受的创伤。
《隐痛》以文学的方式,揭示了女性在被性侵后,身心所遭受的难以想象的伤害和难以言说的痛苦,以及全社会对待性侵的可悲态度。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这本小说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悲剧,不仅仅有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还有亲人与亲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存在主义式悲剧,乃至受害者对自我和他人存在意义的认知变化。
全书写了四场性侵,内含两场职场性侵:女主角自身的职场性侵、妇科医生朋友饭桌上聊到的女性患者被父亲性侵、律师丈夫财产案中的性侵和女主角再度被一位让她封口和意欲上位的年轻女职员“性侵”。这是多重困境挣扎下的意识流自白书写。职场性侵引发的生活内战和自我内战,始于缄默,终于死寂。因职场、家庭和社会等因素沉默或隐瞒,进而引发了生活系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自我的内战和外在的战争引发生活的风暴,最终以毒杀全家来终结了这场鏖战。
《看不见的女人》
副标题:家庭事务社会学
作者:[英] 安·奥克利
译者:汪丽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守望者
出版年:2020-9
在父权制的社会规约下,女性的家庭事务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家务劳动存在着性别分工的不平等,甚至女性因长期以来的性别意识形态和传统社会观念而被忽视、被轻视。就像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在谈论家庭事务社会学时使用的书名一样,家庭主妇的劳动付出让她们成为了“看不见的女人”。
家庭事务的性别不平等,在中国大部分家庭里司空见惯。多数的男性并不会在婚姻中分担家庭事务,这使得女性在职场劳动之外还需要承担艰辛的家庭劳务,长年累月地生活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在性别不平等的家务话语色彩之下,潜藏着女性的时间不被赋予与男性的时间平等价值的社会歧视,这种漫长的偏见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文化掩饰”。除去不认可女性的家庭劳动价值之外,甚至还会因此出现婚姻内部对女性的经济控制的家暴现象。严格限制花钱,是连明星偶像都逃离不了经济控制的家庭暴力,何况普通女性?
《职场妈妈不下班》
副标题:第二轮班与未完成的家庭革命
作者:[美]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译者:肖索未 / 刘令堃 / 夏天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1-7
为何女性的家务劳动价值会被社会所忽视,让女人在家庭劳动中经常被谈起而劳动价值中又不被看见?美国情感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在《职场妈妈不下班》鲜明地写到,尽管职业女性数量增加是女性解放的重要标志,也直接促成了女性权利的地位提升,但当女性逐步进入职场而与传统生活模式告别之际,男性在性别平等方面大拖后腿,男性在婚姻内没有迅速跟上女性身份的社会转变,与之相匹配的婚姻家庭观念没能与现代经济生活一起健康发展。职场的解放,也让女性在工作之外,再度在家庭事务中,获取了一个“不下班妈妈”的身份:女性得以进入职场,却没能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
霍克希尔德认为,这场“停滞的家庭革命”,仅仅依靠夫妻双方的主观努力很难寻到完美的解决方案,如果社会大众的性别观念没能发生改变,国家制度层面没能正视家庭劳动的价值平等,它将依然是一个社会的系统性困境。
《初为人母》
作者:[英] 安·奥克利
译者:王瀛晨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1-1
在王力宏李靓蕾的婚变新闻里,除去家庭主妇的价值问题讨论之外,李靓蕾在五年内为王家孕育五个孩子的事情也成为了大众讨论的热点。随之而来的新闻,又再度引起了关于女性生育的话题:经济学家任泽平呼吁多印两万亿人民币用于鼓励生育,解决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跌的社会状态。经济学家李井奎认为,任泽平的生育经济学不过是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来重建“计划生育”;关于延长生育假的相关政策,李井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政策的福利为何成为惩罚性负担。
无论是生育还是产假,我们都需要重新回到基本问题:父权制的社会体系下,女人和母亲如何被定义?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通过女性分娩孕育的访谈形式进行了社会学研究,呈现了诸多分娩的隐秘之事、公众不被关注的细节、被轻视身体及心理痛苦等方面的女性境遇。在她看来,生育不仅仅是人类存续的自然事件,更是与我们整个文化系统有关的文化事件;它不仅关乎女性初为母亲的心理、医疗公共设施、男女地位、工作家庭等问题,更关乎整个社会文明存在的根基。
生育作为女性人生中的重要事件,从分娩到哺育都离不开女性自身的独特性。在父权制的性别化之下,男性需要跳脱出传统社会观念和性别意识形态,倾听女性自身的独特感受,重新理解女性为社会、家庭与婚姻方面做出的贡献与艰辛。
《看上去很美》
副标题:整形美容手术在中国
作者:文华
译者:刘月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薄荷实验
出版年:2019-4
在分娩与哺育之后,除去产后抑郁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之外,身体形象问题也会成为女性在父权制下的社会负担。在父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凝视和建构中,女性对自我身材的不满往往源自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男性对女性的审美和“凝视”、以及消费主义催生出的“身材焦虑”,同样还存在着权力和等级文化带来的“规训”和“凝视”。
在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文华看来,中国社会转型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身体的焦虑。尤其在父权的凝视之下,中国女性对身体形象的焦虑、对美丽外表和更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做整形美容手术的决定,深深地卷入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和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之中:身体的形态往往与声誉、幸福、爱和成功等联系起来。当然,在《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术在中国》一书中,文华与熊欢持同样的观点:在中国,重塑女性身体的过程就是重新定义女性的过程。
对于颜值或外貌的焦虑,不唯独存在于个人身上,也会存在于民族或国家之中。但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的审美都或多或少地引发了对“传统”和“民族”日益高涨的民族情感,在舆论场中的矛盾话语正是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矛盾心理表现。
《厌女》
副标题:日本的女性嫌恶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王兰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5-1
对于女性的理想形象的塑造,不仅给女性的外貌制造了更多的焦虑,也让女孩们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要求;在行为处事等方面,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完美女孩”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甚至,在女性成为受害者之际,社交媒体的言论也会要求当事人需要是“完美受害者”的倾向。在李靓蕾离婚新闻中,也有类似的言论出现。
社交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人人发言的便捷机会,但也因其匿名的虚拟性而激发了很多“恶之平庸”。近些年来短视频的迅猛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被凝视的对象。在各种微信群里,经常能够看到各种八卦门的泄露视频,或者涉及女性穿着方面的短视频。一旦涉及到女性隐私视频泄露之际,更是成为各大微信群津津乐道的对象。
自媒体的发展,因门槛之低而成为谣言的诞生地带;为了追逐流量,一些官方媒体也加入了造谣的大军。造谣女性,本质是一种霸凌。因为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性道德规范更高,对女性的驯化更深,在性道德上造谣女性,大多数女性只能被迫招架而无还手之力。
日本最有名的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指出:在性别二元制的性别秩序里,深植于核心位置的,便是厌女症。在这个秩序之下,无论男人女人,无人能逃离厌女症的笼罩。厌女症弥漫在这个秩序体制之中,如同物体的重力一般,因为太理所当然而使人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不过,厌女症的表现形式在男女身上并不对称,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副标题:揭秘人际交往中的隐性攻击
作者:[美] 蕾切尔·西蒙斯
译者:徐阳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出版年:2022-1
对女性的造谣中伤,即使不是发生在自媒体中,伤害也是同样的巨大。去年六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国际关系学院学生会主席赵某晨,被曝出其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伪造大量不雅聊天记录和虚假裸照,造谣诽谤十多名女生。这些虚假信息只是在学生之间传播,都给多位女生造成严重困扰和伤害,有些女生甚至被确诊为重度抑郁。
除去学生群体之外,去年还通报了多起高校性骚扰事件。教育部公开曝光的八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其中两起是高校性骚扰。更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高校的性骚扰乃至性侵案件发生后,受害者总要到网络上“击鼓鸣冤”才能替自己伸张正义呢?
这种霸凌与羞辱,不仅存在于男性群体中,还存在于女性群体内部。现在的环境,尤其是互联网,很倾向于对一个人进行快速的道德审判。
美国女性学人蕾切尔·西蒙斯,常年致力于研究女性霸凌现象和女孩心理。在《女孩们的地下战争:揭秘人际交往中的隐性攻击》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在新版中,她特别新增了女性群体中的网络霸凌现象研究。在她看来,比起男生间的“用拳头解决问题”,女生间的攻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种武器,可以将女孩的声誉和自尊碾为粉末。
互联网上的厌女话语和荡妇羞辱,是以认同男权的性的双重标准,比如圣女与荡妇、妻子与母亲、结婚对象与玩弄对象;对于女性群体内部的厌恶,也会从自我厌恶到厌恶其他女性。而且,女性群体内部的隐秘战争,往往会有很多女性将自己当做女性的例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抽身于外,将厌女情绪转嫁给了她人,形成了一种以贬低其他女性的方法来抬高自己的隐形竞争。
原创文章,作者:ad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d88wan.com/205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