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育本身应该是美好生活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他的生命成长方式。”
这是一土学校的治学观。一土学校,一个成立刚满3年,就已经成为家长圈“网红”的教育创新型学校。
4月初,北京大学管理学院的袁瑞军老师及学生来到一土学校的北京校区,作为他们本学期《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概论》课程的校外参访。
北大是至美基金会所支持的服务学习开展高校,此次参访也是希望能将至美在高校推广的人本教育理念通过一土传递给学生们,创始人李一诺亲自接待并给师生们展示了一土的创新理念。
图为李一诺与北大师生及至美工作人员合影
近几年,家长们意识觉醒,既想要给孩子快乐成长的童年,也希望他们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不掉队,应试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应试教育的填鸭式学习,会让学生们忽视内心的真正需求,也无法激发对学习的内在渴望。
在高校里,这批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大多走过应试教育系统,很多人在走进社会的前几年都还处于自我探索,迷茫焦虑。
社会越发展,对教育的提升越发渴望,我们都希望自己、现在的孩子、甚至我们的后代可以通过教育成为更好的人。
而在一土学校,他们希望培养内心充盈的孩子,传递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尽可能地探索自己,能够发现自己的独特品质,学习即“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也称为全人教育。
在中国,教育是社会的硬核需求,已成为了资本的逐利口和避风港。即使在政策法规约束之下,2018年1至11月,亿级融资项目数量共发生90起,独角兽企业VIPKID、作业帮、一起作业等K12教育企业均获得上亿美元的融资。
相对这些仍在传统教育范畴内的快速膨胀,教育创新相对缓慢的多。需要探索适用于中国环境的有效的本土化模式,缺少快速变现的条件,所以参与者和推动者多是公益机构或具有社会企业性质的营利机构。
教育创新的切入角度和覆盖的学龄、地域也可以很多样,如一土学校在一线城市探索人本基础教育,田字格在贵州尝试乡土人本教育模式,以及至美基金会以服务学习力推高校的人本教育等等。
但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这些人本教育创新都存在着很多共性。
让教育回归常识
让教育回归常识,教学的重点自然将从一板一眼的知识点和应试能力打造,变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孩子们尽可能的探索突破自我。
在一土,孩子们被鼓励尽可能地室外活动,语文课做实验、数学课玩游戏、音体美回归大自然……
这样的孩子正是一土学校希望培养的“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理性创新的高效学习者”,未来也将成长为至美所期待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终身学习者”和“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一土学校外出日
让能力习于真实
传统的教育发生在课堂之中,知识来源于书本和讲授,往往忽略了与真实世界的连接和互动,很多知识的掌握只能靠死记硬背而无法融会贯通,学生也无法正视和了解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自然缺乏动力和深度。
而乡村教育情况更糟,统一的教材并没有充分考虑城乡差异,让只见过牛羊的孩子理解飞机高铁实在太过困难,最终很可能导致他们对乡土的厌弃和对未来的无力。
所以,人本教育的重要方式是要让能力习于真实,让学生在身边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从中强化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应用,并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一土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制学习课程,田字格立足乡村以“乡土、生命及自然”为核心开展主题式教学,至美在高校引导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技能支持社区和区域发展,都是希望将学习置于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获得更有价值的成长体验,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增多对其他人群的关注,反思个人与社会和世界的关系。
田字格的乡土课堂
让变革起于生态
教育从来都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在内的完整生态。所以教育的变革也必须打破学校的围墙,协同各方的理念,集合多方的资源促成根本的改变。
一土在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同时,也在构建“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和“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形成一套良性循环的健康的教育生态。
田字格与贵州省正安县政府合作,探索农村体制内教育与乡土人本教育的融合模式,并通过乡村教师培训进行理念和模式复制。
至美通过发挥公益力量,协同高校、地方政府、社区、企业、公益机构在内的各方资源,在促进高校人本教育的同时,帮助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和支持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开发高效、可复制的服务学习课程解决方案,快速推广到更多的高校,最终形成系统性影响力。
至美举办罗德学者中国行交流活动
今天的学生教育问题,会是明天的社会问题。教育制度的改善创新,是社会文明度提升的关键,我们都在教育创新的路上。
而教育不应该只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应该是美好生活。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 | 田字格NGO、一土教育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原创文章,作者:ad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d88wan.com/205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