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app的乌托邦

文 |

分割线图源 | 动态可换色分割线_素材中心-易点微信编辑器-易点微信编辑器

中医养生app的乌托邦

前段时间看见我一位关注的大v提到一款特别神奇的付费app:在那里面,你可以用极为简单的手段,花极少的钱,攻克现在全世界的医学难题:碎尸一只鼢鼠足以治白血病,碾碎几只“弹子虫”(家乡方言,学术点应该叫鼠妇)能治肝癌。虽说评论区有人指出这不是正经中医而是江湖游医,但据称下载量和评分都是惊人的高。我看了一下,那款APP似乎是在中国区上架的。

于是,出于好奇,我在苹果美国区商店搜索“中医”“中药”相关词汇,随机挑选了12个APP下载,并仔细熟悉了每个APP的功能和操作。解释一下,美国区商店和中国区商店的app有很多是重合的,所以我看到的这些app在中国区应该也上架了。在熟悉完之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次抽样检查,合格率是:0。

换句话说,这些APP,除了谋财害命之外,并无他用。

中医养生app的乌托邦

中药安全性有保障吗?

传统中药在安全性方面几乎是空白的;无论是古籍也好,还是现代中成药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也好,其实都是在给患者传递一个信息:安不安全你别问我,你去问医生。这就是所谓的不良反应“暂不明确,谨遵医嘱”的意思。然而对于医生来说,他们是不可能去做实验证明这个药物是安全的。如果一个大药厂都无法提供安全性实验数据,医生个人或是医院更没有能力做这类的实验。

举个例子。有一种人尽皆知的中药,何首乌,传说能黑发、解毒、甚至是“返老还童”等等,却被证明对肝脏具有不可逆损伤,过量服用可直接导致肝炎,对小儿可以致死。但问题是,在这12个APP中,凡是提到何首乌的,全是正面评价,从未提到其具有肝毒性。相反,如下图,不但没有毒性,反而“补”肝。

中医养生app的乌托邦

我只能说,幸好我平时比较关注关于医药安全的信息,幸好我受过专业的生命自然科学教育,否则,我可能还在沾沾自喜家中阳台上有一株何首乌,以后还能挖出来吃。

再举个例子:丁香。丁香中含有的丁香油酚,被证明有肝毒性,过量服用可能会造成头晕、呕吐、昏迷致死。有记录丁香油酚曾差点造成死亡案例。然而,就是这样的药物,竟然被中医冠以各种神乎其神的功能。

中医养生app的乌托邦

在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 704标准中,丁香油酚的健康危险等级为2,即“高浓度或持续性暴露可能导致暂时失去行为能力或可能造成持续性伤害”。包括桂皮、柴桂和肉豆蔻里都含有这种物质。

在所有选取的APP中,我没有看见任何一条关于中药安全性的说明。对于没有药物安全意识的患者来说,这些中药就像天使一般,无毒无害,降临于人间救人一命;而写清楚不良反应和药代动力学的西药,就像恶魔一样吞噬着人体健康。然而实际上的情况是,中药有毒,只是不写出来而已;西药也有不良反应,但是会写出来,有明确的剂量,有详尽的实验数据。你会更相信哪个?

中医养生app的乌托邦

中药的有效性如何证明?

想证明中药的有效性其实并不难:设置实验组,设计双盲实验,得到对比数据并进行分析,有没有效果一目了然。这也是西药生产和批准的标准。并不是说中药都是没有效果的,而是如果仅仅靠口口相传的经验,甚至是以讹传讹的故事作为医生开处方的依据,安不安全暂且不论,万一药没有效果,岂不是延误病情?当然,由于几千年来的经验之谈,有一部分的中药是有效果的,只不过,第一,没有经过安全性的检验,第二,有效果的药实在是太少。

因此废除中医极不严谨的科学态度,用严谨的方法找出中药中有效的、安全的药材,这才应当是当务之急,而不是一直避免提及中药的毒性,宣传“纯天然”概念。这也是很多学者希望倡导的“废医验药”。

中医养生app的乌托邦
典型的宣传伪概念伪科学,而信徒众多。

我们以绿豆为例。很多人都说,绿豆汤清热去火。那么,“热”是什么?“火”又是什么?如果说,“热”是热量的话,低于体温的绿豆汤喝下去,自然会觉得“热”被带走了,那么想一想,是不是喝低于体温的水、果汁、肉汤都是这样的感受?如果说,“热”是体温,那么,实际上喝下去这些液体,人体很快会把体温升到36.5至37.2摄氏度的区间之内,几乎是瞬间的事情,那么清热还有什么用呢?那么诸如“上火”这样的症状,比如牙龈出血、眼睛干涩、便秘等等,实际上病因都不相同,缺乏的营养物质也不一样,也不能一概而论地用“去火”的食物甲乙治疗。

中医养生app的乌托邦

为什么这种APP大行其道?

可能知乎的平均文化水平稍高一些,不过,大家不妨看看,家里的亲戚朋友是不是有很多人会相信这些“经典”的论调:

  • 我在野外采的野菜/草药,纯天然,比打农药的好多了;
  • 这是中药,没毒的;
  • 天山上长的草药,肯定比工厂里化学方法做出来的药好;
  • 古人说的还能有错吗?
  • 中国人这么多年就是靠中医才能活下来;
  • ……

因此,我认为之所以能有这些论调,实际上有着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和环境因素:

  • 歧视女性
  • 缺乏基本知识储备
  • 缺乏逻辑能力训练
  • 文化中的盲目服从
  • 信息不流通

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农村某某家里女人没生出来儿子,生的都是女儿,于是便会去找老中医开方子,女人也会自己责备自己、反思自己,为什么没生出来儿子……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获利的,便是这些乱开药的江湖郎中。在这种事情里,我们能看出来,女性的地位低,导致很多药物本质上是压迫女性的工具;其次,人们普遍缺乏对生物学知识的了解;第三,只听说过或者看过有个别人吃了某种药物之后生了儿子,却不会去分析药物和“生儿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反思:为什么很多错误的东西,能被以讹传讹几千年呢?

三百年前,西医也曾经历过放血疗法的愚昧时期,那是中医也是一样的;而现在,西医在攻克各种疾病,而中医一部分仍然坚守放血疗法时期的愚昧,另一部分则打着中医的幌子四处招摇撞骗。

中医养生app的乌托邦

如何安全选购非处方药?

很多时候,我们是不需要去医院的;有一些并不严重的病可以自己处理。常见的比如,感冒,鼻炎,咽炎……这个时候可能需要去选购非处方药。我列出了以下几个自己选购非处方药时的注意事项。可能不全,欢迎大家提出补充意见。

  • 了解自己的过敏史

这点非常重要。了解自己曾经导致自己过敏的过敏原,比如青霉素、海鲜、花粉等等,会极大程度上避免因过敏导致的不良反应。如果自己有某种过敏,千万不要觉得少吃点就不会过敏,甚至是每次都少吃点以后就脱敏了……这些行为都是极其危险的。

  • 阅读药品说明书

可靠的药品说明书会包含:

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有效成分一定是一种或几种明确的纯净物,有明确的化学结构式。金银花、银翘、何首乌这种所谓“成分”都不能称之为有效成分。

中医养生app的乌托邦
以阿奇霉素为例,说明书有明确的有效成分,物质是明确的、可控的。

药代动力学: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

不良反应:可靠的药品会对不良反应的出现概率进行评估,往往以“少见”“不常见”“极少见”等字眼定量描述某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以方便医生及患者对可能的不良反应做出预测。

  • 评估药物的副作用

如上面所说,如果药品说明书里有某些不良反应对于某些患者可能造成极严重的后果,那就要避免服用这种药物。一些说明书可能还会指出某些人群不宜服用该种药物,要仔细看清楚。

  • 尽可能避免抗生素和干扰素

是不是感冒的时候大家拿点抗生素糊弄一下自己?实际上,感冒作为一种轻微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人体完全有能力自愈。如果比较难受,比如鼻塞、咽喉肿痛,我个人建议可以吃一些“治标不治本”的药物,比如抗组胺类药物,作用仅仅是缓解鼻塞。其实这也就足够了,并不需要抗生素进行和细菌的对抗。

  • 无法准确判断病因就要去医院就诊

很多人习惯小病自治,小痛忍着。实际上,如果病因不明,就要及时去医院诊断,以防耽误病情。

中医养生app的乌托邦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擦亮眼睛,宁可相信医生、相信教科书,也不要相信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app。

原创文章,作者:ad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d88wan.com/206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