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看这里:
正文5千字,预计阅读12分钟。
日本历史新冠单日死亡数据前三:
22年2月22日322例。
22年8月16日311例。
22年8月17日286例。
美國單日新增新冠確診單日新增13萬5730宗,死亡新增1059宗。累計確診9327萬8036宗,累計死亡個案103萬9026宗。
日本全國17日新增超過23萬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6日內首次突破20萬大關。多286名患者離世。有15個縣單日確診創新高,包括有1.8宗個案的愛知縣。
世衛統計數據顯示,日本8月8日至14日一周期間共新增逾139.5萬人確診,連續4周位列全球榜首。其次為南韓新增86萬宗,第三為美國新增67萬宗。但一周新增死亡人數方面,美國以逾2,900人位列首位,日本位居第二錄得1,647人,巴西則以1,495人排第三。
全球上周新增逾1.5萬名新冠患者死亡,按周減少6%,但包括日本在内的西太平洋區域卻增加了31%。
今天新增2萬3088例本土病例,增中重症111例(中症78例、重症33例);境外移入增337例。今天新增本土病例數較上周同期增加約1.9%,另增2名兒童重症個案皆為MIS-C,病況改善,一般病房住院中。
新增3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31日至8月1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31日至8月15日。(注:台湾省死亡案例是延迟通报的,这5月的死亡到今天都没报完,下图知乎有网友称之为“天女散花”统计学)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aeee06d17321aa3cfe2968db7b77b692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3.zhimg.com/v2-aeee06d17321aa3cfe2968db7b77b692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aeee06d17321aa3cfe2968db7b77b692">
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72例,已有27人死亡,10例腦炎、5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6例到院前死亡。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6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f411b6a063e9a818b56a8f0e0c03d30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1.zhimg.com/v2-7f411b6a063e9a818b56a8f0e0c03d30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7f411b6a063e9a818b56a8f0e0c03d30">
今年1月至8月17日,本土輕症、無症狀累計489萬1308例,中症累計1萬2541例,重症累計1萬82例,其中死亡累計8686人。(注:重症死亡率86%)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2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e2ad8d35f827738ccbc5cb44e3cb217b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4.zhimg.com/v2-e2ad8d35f827738ccbc5cb44e3cb217b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e2ad8d35f827738ccbc5cb44e3cb217b">
香港17日新增 5757 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包括 5563 宗本地個案及 194 宗輸入個案。醫管局指,今日再多 4 名病人離世,年齡介乎 52 歲至 96 歲,其中三人未完成接種疫苗。截至現時,第五波疫情累計共 9371 人死亡。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6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d93a6b770cc1ac2e53f59111c17c473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4.zhimg.com/v2-2d93a6b770cc1ac2e53f59111c17c473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2d93a6b770cc1ac2e53f59111c17c473">
今日有 4 間院舍有確診個案,包括 3 間安老院舍及 1 間殘疾院舍,其中南區翡翠長者之家有 7 名院友確診及 2 名員工確診,全部沒有徵狀,分佈不同樓層,署方已要求全部院友撤離及隔離。學校個案方面,今日共呈報 74宗確診個案,有 4 間學校個別班級需要停課。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41" data-rawheight="1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84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23f85d96c326728db105be12cc1f024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1.zhimg.com/v2-b23f85d96c326728db105be12cc1f024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b23f85d96c326728db105be12cc1f024">
南韓新增17.8萬宗新冠確診個案,是連續兩日超過17萬宗,按周增1.3倍,估計疫情升溫與暑假及光復節假期人流增加有關。輸入個案創新高,單日新增633宗。當地多61名患者死亡,超過九成是60歲以上長者,但當局指近日兒童死亡個案有增加趨勢。南韓自2年前爆發疫情以來,有29宗10歲以下新冠死亡個案,兩成是上月開始錄得。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42" data-rawheight="2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104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78b5a9c8dd6a23bf095da5f00bb910a9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2.zhimg.com/v2-78b5a9c8dd6a23bf095da5f00bb910a9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78b5a9c8dd6a23bf095da5f00bb910a9">
小冠是一個活潑健康的11歲男孩,平常沒有任何的慢性疾病,今年五月底Omicron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都還來不及接種兒童疫苗,就全家一起確診,發燒兩天後,病況好轉,又回復到以往活蹦亂跳的狀態,但是一個月後的傍晚,小冠突然又開始高燒到39度,吃了診所開的症狀藥,卻還是反覆發燒,在家也吐了三四次,精神跟活動力大幅下降,家人決定帶到醫院就醫。
看診時,醫師發現小冠的右頸有一顆腫起來的淋巴結,雙眼佈滿血絲,身上也有許多紅疹,加上先前曾經確診的病史,高度懷疑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於是收治入院,以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治療。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81fc660b0e27829c1ff1bbe0431a65e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3.zhimg.com/v2-e81fc660b0e27829c1ff1bbe0431a65e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e81fc660b0e27829c1ff1bbe0431a65e">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顏培如提醒,家中兒童若是感染過新冠肺炎,六週內如果又有不明發燒須特別小心謹慎,注意是否有可能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國際間其實早在2020年四月就有陸續觀察到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的個案,詳細成因以及為何只發生在孩童,醫學界仍在努力的了解中,目前推測,這是一種感染新冠病毒後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身體多器官的損傷,嚴重時可能造成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甚至孩童會低血壓或休克。最常發生在感染後2-6周,年齡0-19歲的小孩。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6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83d7ef42ce023b4454e4191d2842c690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1.zhimg.com/v2-83d7ef42ce023b4454e4191d2842c690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83d7ef42ce023b4454e4191d2842c690">
顏培如表示,MIS-C個案症狀其實類似醫學界較為熟悉的川崎氏症,也會出現發燒、淋巴結腫大、皮疹、手腳紅腫、口腔黏膜發紅,但是MIS-C個案會出現在年齡較大的小孩(0-19歲),而川崎氏症一般只在5歲以下的孩童常見,另外,MIS-C個案也相比於川崎氏症患者容易表現出腸胃道症狀及休克情形。
顏培如特別叮嚀,如果您的孩子在確診後又發燒三天以上,且出現以下症狀:出疹、眼睛紅、腹瀉、嘔吐、腹痛、頭暈,請盡速就醫評估。根據指揮中心7月31日公布的資料,今年一月開始,全台已累計了4,532,657例的本土案例,其中,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40例,有74例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這些MIS-C的個案,在四、五月的大流行過後,從六月初開始陸續增加中,因此家長不可不慎。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25" data-rawheight="5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82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1c0c5aaae2d431d1c530a32ea8f6ff9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2.zhimg.com/v2-e1c0c5aaae2d431d1c530a32ea8f6ff9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e1c0c5aaae2d431d1c530a32ea8f6ff9">
若就醫後,醫師診斷懷疑為MIS-C,通常會建議住院,做抽血檢查以及心臟超音波,治療部分則會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判斷,評估需要給予哪些藥物(包含類固醇、免疫球蛋白、免疫製劑…等),也會建議MIS-C的病人若無特殊禁忌症,需使用抗血小板製劑(如:阿斯匹靈)至少四週,再依醫師評估停藥。根據統計,只要及時就醫,大部分的孩童預後良好,出院後建議於門診持續追蹤心臟功能。
顏培如建議,若要預防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其實最好方法就是避免確診,勤洗手、戴口罩、減少群聚。台灣兒科醫學會也發過聲明,鼓勵孩童盡早施打新冠疫苗,研究顯示,只要打過一劑疫苗,就可以有效降低得到MIS-C的機率,保護我們的孩童。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77" data-rawheight="2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107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8ab1705cba9569b4c641ac55192b884a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3.zhimg.com/v2-8ab1705cba9569b4c641ac55192b884a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8ab1705cba9569b4c641ac55192b884a">
臺中榮總於今日(18日)上午10點召開《小心,新冠肺炎不只是呼吸道疾病!引起腦中風可能要人命》記者會,邀請神經團隊及全程照護確診者之護理團隊現身分享發現病人異常及後續診治之過程。
臺中榮總醫療團隊發現,新冠肺炎染疫者,不僅會有生理上的症狀,可能也會有精神上的症狀出現,例如憂鬱、焦慮、創傷後症狀群及躁症等,這些精神症狀可能是因為病人經歷了巨大的身體及心理的雙重壓力所導致的。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6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eb5538beaa7d8f6516484e3b7ddb22a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3.zhimg.com/v2-eeb5538beaa7d8f6516484e3b7ddb22a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eeb5538beaa7d8f6516484e3b7ddb22a">
根據臨床研究指出,每100個新冠肺炎病人中有8個人發生意識不清,高達6至7成的病人會出現躁動或譫妄行為。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病人產生神經系統併發症也很常見,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腦中風、腦炎、癲癇及周邊發炎性神經病變,而在這些神經系統併發症中,每100個新冠肺炎重症病人中約有5人併發急性腦中風,腦中風的死亡率也遠高於其他神經系統併發症。
對於新冠肺炎且合併急性缺血性中風時,正確和及時診斷非常重要。台中榮總表示之前就有一位82歲的先生曾經發生,他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抽煙病史,但從來沒有憂鬱或恐慌的精神病史,此次住院前咳嗽三天,合併發燒和呼吸困難。家人緊急將他送至醫院急診室就醫,胸部X光片顯示右側肺炎,且新冠肺炎的PCR 檢測呈陽性。因為年紀大且有慢性病等重症危險因子,肺炎病情急速惡化,緊急氣管插管後送入加護病房治療,接受類固醇及含瑞德西韋的抗生素治療。此外,因血中的凝血指數上昇,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預防性使用抗凝血劑以防止血管栓塞事件,但住院四天後,他心理狀態突然變得焦躁不安,醫療團隊初步懷疑為急性譫妄,為防止會產生腦中風之併發症,醫療團隊開始密切注意他的病情變化,四個小時後,他的左側手腳突然無力,無法舉高。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92" data-rawheight="6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99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418b5d8e6866dc64152d572256aa85a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3.zhimg.com/v2-3418b5d8e6866dc64152d572256aa85a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3418b5d8e6866dc64152d572256aa85a">
立即緊急會診神經科,診斷為腦中風。醫療團隊緊急經由預先規劃好的綠色通道,將他運送到電腦斷層室,腦部電腦斷層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嚴重狹窄,腦部核磁共振攝影顯示右側大腦有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緊急給予抗血小板藥物後,肢體力量及精神狀況逐漸穩定,順利出院後繼續復健,目前恢復良好。另一位84歲的病人同樣為新冠肺炎確診者,在住院期間也發生相同症狀,先是憂鬱或恐慌,隨後出現左側偏癱。醫療團隊立即送至核磁共振室進行緊急攝影,發現右側大腦有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此外,在右側中腦動脈及兩側後腦動脈也有嚴動狹窄。團隊緊急調整抗血栓藥物後,左側偏癱逐漸好轉,功能恢復良好。
而這兩位新冠肺炎確診病人都有以下幾個共通點,凝血功能異常血管阻塞或狹窄腦中風部位影響到右大腦額葉(易引起精神症狀區塊),因此新冠肺炎的病人如果同時有凝血功能異常及突發性的精神或神經症狀,切記要依著預先規畫好的綠色通道運送病人並進行腦部掃描,排除腦中風,以免延誤治療。最後台中榮民總醫院也提醒醫療人員與民眾,對於新冠肺炎重症病患要特別注意,當有病人出現情緒焦躁不安的現象時,須特別留意與密切觀察是否有腦中風之徵兆,如有相關症狀發生,應及時掌握治療先機。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36" data-rawheight="2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103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a6d5895f1b165001d973ab914d30abd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2.zhimg.com/v2-ba6d5895f1b165001d973ab914d30abd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ba6d5895f1b165001d973ab914d30abd">
近來兒童確診數持續增加,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上發文表示,最近在小兒急診室和耳鼻喉科醫師處理了多名確診童「魚刺卡喉嚨」的意外,他表示很多人認為吃魚對健康有益,但兒童確診的症狀將增加吃魚時魚刺卡喉嚨的機率,他拜託家長在孩子確診新冠肺炎後7天內或狀況持續時,不要讓孩子吃魚。
謝宗學表示,最近在小兒急診室和耳鼻喉科醫師共同處理了好幾個確診新冠肺炎兒童「魚刺卡喉嚨」的意外,因為確診病人無法到耳鼻喉診間利用專門的椅子和設備處理,耳鼻喉科醫師必須辛苦地帶著所有的工具,包括鼻咽內視鏡,到急診負壓病房幫孩子夾魚刺。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6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1346f0c9b20955cf0eb8bb67d351e0cf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4.zhimg.com/v2-1346f0c9b20955cf0eb8bb67d351e0cf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1346f0c9b20955cf0eb8bb67d351e0cf">
謝宗學進一步強調, 事實上不只在急診,在收治新冠肺炎確診病人的專責病房內,不時發生住院兒童吃魚時不小心魚刺卡喉嚨的意外,最後也是耳鼻喉科醫師趕到專責病房,辛苦地將魚刺夾出。
因為很多人認為吃魚對生病的人健康有益,但兒童確診新冠肺炎時可能會咳嗽、呼吸喘、嘔吐、或高燒,這些症狀將增加吃魚時魚刺卡喉嚨的機率,他提醒,這樣不但讓孩子承受不必要額外的風險,也增加耳鼻喉科醫師的負擔。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43" data-rawheight="2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94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37b3c9ee98fe834caaf739cbc6843eb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4.zhimg.com/v2-a37b3c9ee98fe834caaf739cbc6843eb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a37b3c9ee98fe834caaf739cbc6843eb">
猴痘疫情來勢洶洶,美國已有超過1.2萬人感染,其中至少有八名是兒童;而在法國傳出猴痘人傳狗案例後,美國也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建議任何寵物與猴痘感染者接觸後,應該至少隔離21天。祕魯的猴痘疫情同樣引發擔憂,不到兩個月快速擴散,已經出現834例猴痘病例,是拉丁美洲中第一高。秘魯醫學協會傳染病醫師索托:「我們是拉丁美洲患者數最高的國家,在南美洲則排第二,所以我們非常擔心秘魯的情況。」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40" data-rawheight="2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9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22a093ea466d271cca3db220d23029ca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3.zhimg.com/v2-22a093ea466d271cca3db220d23029ca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22a093ea466d271cca3db220d23029ca">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呼籲巴西政府盡速向民眾宣導感染猴痘的風險,因為巴西在確診猴痘病例數的國家中排名第5,國際衛生機構對此趨勢感到擔憂。路易斯表示,目前全球有92個國家約3.5萬例確診病例,美國以1萬1100例確診病例居首,西班牙5700例,德國3100例,英國3000例,巴西2893例。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39" data-rawheight="2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93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845697865452ad046f32bc558f194dee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3.zhimg.com/v2-845697865452ad046f32bc558f194dee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845697865452ad046f32bc558f194dee">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16日公布的一項猴痘病例調查報告顯示,一名前往史丹福醫院就醫的20多歲男子被檢測出感染了猴痘病毒,但他表示最近沒有從事過性行為。
傳染病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猴痘病毒主要是透過親密的皮膚接觸傳播的。這起病例還強調了病毒的傳播軌跡,以及它是否可以藉由公共場所、從多元性別群體(LGBTQ)傳播到一般人群中。這並不是首例不涉及性行為的猴痘病例,前兩宗病例是兩名幼兒。CDC深入研究了這名史丹福醫院男性病患在感染病毒前做過的活動。柏克萊加大傳染病學教授舒瓦茲柏格說:「從一開始就有人擔心:除了親密接觸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傳播猴痘病毒的方式?這起病例加強證實了猴痘病毒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傳播。」
根據CDC的報告,在英國參加了四場擁擠的戶外活動兩周後,這名男子身上開始出現猴痘病變。他告訴調查人員,許多人在活動中穿著無袖T恤和短褲跳舞,而這些活動並非專門為多元性別群體舉辦的。男子說,在活動中看不到有人身上有病變,也沒有人有生病的跡象。他還曾搭乘擁擠的火車,搭了兩班飛機返回美國。男子的病變出現在手部、嘴唇、胸前和背後,但沒有出現在生殖器上。症狀持續了一個月才消失。
報告指出,受病毒汙染的物體,如床單或門把,可能是猴痘病毒的傳播媒介,但還需要進一步調查。調查人員也正在研究病毒是否能透過精液傳播。
柏克萊加大另一位傳染病學家雷恩戈德對這份報告並不驚訝。他說:「人們應該已預料到,會有這樣的病例。我們知道會有一些非透過性行為感染的病例。」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46" data-rawheight="2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94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833a1bb35f4d00de2edbfaa1659dad7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4.zhimg.com/v2-8833a1bb35f4d00de2edbfaa1659dad7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8833a1bb35f4d00de2edbfaa1659dad7">
日本官方17日發布7月貿易收支,儘管出口連續17個月擴張,但俄烏戰爭帶動全球燃料飆漲加上日圓走貶,將進口額推向歷史新高,致使貿易赤字惡化,連續12個月呈現逆差,寫下7年來最長連續紀錄。
日本財務省周三報告,受銷往美國汽車及輸往中國晶片相關產品帶動,7月出口年增19%達8.75兆日圓,連續17個月擴張,增幅優於經濟學家預估的18.2%。從阿聯酋進口的原油、從澳洲輸入的煤炭和液化天然氣價格高漲下,7月進口額年增47.2%,來到破紀錄的10.2兆日圓,增幅超出預期的45.7%,連續18個月增長。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8e85584dd6432a08ca485e2596e8d45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2.zhimg.com/v2-18e85584dd6432a08ca485e2596e8d45_b.jpg" data-original-token="v2-18e85584dd6432a08ca485e2596e8d45">
財務省指出,7月平均匯率為136.05日圓兌1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跌幅23.1%。貿易赤字從前月的1.4兆日圓擴大到1.44兆日圓,連續個12月呈現逆差,創2015年來最長連續紀錄。7月日本對美國的進口額,激增46.9%來到1.06兆日圓,連續17個月成長。日本對這個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貿易逆差,因而年減22.4%縮至5,128億日圓。對中國的進出口額雙雙增長,分別年增34.6%、12.8%。
日本從中國進口個人電腦和手機為主,7月進口額達2.21兆日圓。日本則輸出晶片等電子零件及視聽器材到中國,對中出口額攀升到1.78兆日圓。分析師警告,長期處於貿赤狀態下收入外流,傷害日本企業和家庭,更何況並無跡象顯示,日本經濟能從新一波新冠疫情強勢復甦。
原创文章,作者:ad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d88wan.com/56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