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经济分配、文化理念、社会导向,分析《寄生虫》反映的教育问题

原标题:从经济分配、文化理念、社会导向,分析《寄生虫》反映的教育问题

《寄生虫》这部影片是韩国历史上第一次拿到“金棕榈奖”的惊世骇俗之作。鬼才导演奉俊昊在这部影片里耗费了巨大的心力、注入了大信息。这部电影的剧情既纷繁复杂又错落有致,情节丝丝入扣,节奏毫不拖沓,隐喻妙趣横生。

这部时长132分钟的电影,给

观众

们意识到社会教育问题的形势严峻。

我将从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导向这三个层面,对影片中所反映出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度剖析。

原创            从经济分配、文化理念、社会导向,分析《寄生虫》反映的教育问题

一:经济资源的占有与分配:密集型教育的垄断VS散养型教育

从这开始,经济的不平衡分配在教育与受教育结果之间的影响显得一览无遗。富人家的孩子(多慧)可以享受私教,而穷人家的孩子却极有可能没有能力补课。留级需要重修的基宇,没办法继续去补课的基婷,都是经济贫困的牺牲者。他们在生存面前,只能先选择活着,而不是拿生存的钱饿着肚子去接受教育。

根据我们熟知的二八原则,80%的钱和资源掌握在20%的富人手里,而20%的钱和资源才掌握在80%的穷人的手里。有理由相信,随着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二八原则愈演愈烈,发展成一九原则也说不定。穷人的生存空间更窄,相应地教育空间也会更窄,就如同影片中所阐述的这样。那么寒门再难出贵子,也将是种不得已又不得不接受的潮流趋势。

影片中富人通过经济资源的占有,既满足了

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afety needs),也满足了社交需求(Social needs)、

尊重

(Esteem)和

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而穷人却只能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生死线上痛苦挣扎,费力奋斗,甚至在大雨到来的夜晚,一家人要去睡体育馆。这样的糟糕生活,如何能保障教育的投入呢?

影片中掌握金钱与资源的人(朴社长一家),占有并调配着社会的有限教育资源,服务于少部分人(富人的子女),他们享受着密集型教育带给他们的惬意和安全感,而穷人只能在散养型教育里依靠自己看不见的未来和奋力挣扎,在自生自灭和不断奋斗中迷失。

原创            从经济分配、文化理念、社会导向,分析《寄生虫》反映的教育问题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自蓝领收入在整个群体中收入比重逐渐降低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投入产出比的高成为不争的事实,也同样吸引了无数的家长开始疯狂投入。而且这种情况,不止是在亚洲,很多其他国家也开始纷纷重视起教育的投入。

影片中,多慧补习英语,多颂补习绘画,都只是我们这个社会中密集型教育的冰山一角。真实社会的浮世绘,才是精彩绝伦的修罗场。前有蔡美儿风靡一时的《虎妈战歌》,又有网络热词“直升机父母”;后有《虎妈猫爸》《小欢喜》等一系列电视剧,都有密集型教育的片段跟喷发的具体表现。

这些希望占有教育资源的父母都在密集型教育的引领下,争分夺秒地去抢占资源,上到明星,下到平民。但这场战争注定是先天畸形的,是以不平衡为奠基。优质的资源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就如同电影中所体现的那样:富人垄断、挑选自由;穷人彷徨、只能被动。

二:文化理念的从众与倾向:传统教育VS素质教育

在影片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片段,基宇成功应聘家庭教师后,无意间看到多颂挂在走廊里的风格迥异的画,大加夸赞。这一举动不但引发女主人好感,并让基宇顺势以此为契机成功引荐妹妹基婷冒充美国名校艺术系高材生,顺利应聘成为多颂的美术老师。

原创            从经济分配、文化理念、社会导向,分析《寄生虫》反映的教育问题

这个过程,乍看跟基宇应聘多慧英文老师没什么区别,美术也是我们熟知的传统科目之一,补习美术也是常见现象。可细看不免发现端倪,导演在影片里特意安排基婷从艺术治疗的角度对多颂的画加以分析,而不是单纯只是辅导美术,又加上基婷说出多颂在一年级时候受过心理创伤这样的细节片段,不但成功引起了女主人的连连称奇和绝对信任,顺利成为多颂所谓的艺术治疗老师,而且也能让身为观众的我们,在那样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这是导演的精妙安排,因为韩国社会里跟我们一样,他们认为的教育也主要是传统科目中的主科,比如语文数学英语以及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甚至到美术,音乐,体育,却很可能没有真正重视到心理健康的引导和教育。

原创            从经济分配、文化理念、社会导向,分析《寄生虫》反映的教育问题

试问一下,如果朴社长家这样的贵族家庭都没有对心理问题引起应有的重视,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都还只是给他优渥的生活和贴心的照顾,而不是及时的心理治疗,那么普通平民们又如何能考虑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全民对传统教育骨子里的信奉和盲从,使他们很难真正将素质教育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关键元素能合理地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去考虑。

原创            从经济分配、文化理念、社会导向,分析《寄生虫》反映的教育问题

导演这么安排,为了表明在传统教育的人多势众里,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显然寡不敌众,孤掌难鸣。即便是偶然绽放出来的光芒,也会很快被潜藏的旧势力一跃而出,扼杀消亡直到毫无踪影,暂时的溃不成军可以说是必然结果。

素质教育具体可以细分为德智体美劳,而单纯重视学科教育其实是以偏概全地只着眼于智,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在韩国社会里的缺失,其实也是很多其他国家教育的共同问题。

三:社会导向的探索与前行:普惠教育VS终身教育

《寄生虫》中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对素质教育缺失的现象,其实有望可以通过社会导向的探索与艰难前行,去达到一些成功跟蜕变。

义务教育的实施正是方式之一,但真正的义务教育时代或许还没到来。每个国家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方式,去进行着教育资源的匹配和教育内容的设定,以及教育效果的预期和最终呈现。

原创            从经济分配、文化理念、社会导向,分析《寄生虫》反映的教育问题

这种教育模式很好地让所有不同地区的学生,都享受到了近乎一样的教育,真正地把教育的实惠践行到了实处。教育真正做到普惠众生,每个学生不因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而不同。

如果所有的国家都想做到让教育真正普惠到每一个学生,没有补不起课的现象,没有贫富差距的教育歧视跟无奈,就得努力去探索并推进变革。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上课,“终身学习”已经成现今社会的口号。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量大爆炸,知识的新迭代迅速,社会需要我们在教育上持有终身教育的态度。当一个人在内驱力的作用下,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践行实施,那么具象化到细微个体的力量,将会通过个体传递到整个社会,形成燎原之火。

原创            从经济分配、文化理念、社会导向,分析《寄生虫》反映的教育问题

穷人,只有得到了公平合理的晋升机会,才有可能拥有机会,真正地结束寄生。

小结

《寄生虫》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关于穷人和富人的故事,然而在贫富的背后,其实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教育问题。

想要逐渐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从经济分配的底层逻辑去改善两极分化的贫富差距,从文化观念的陈旧落后去推进顺应时代潮流和需要的与时俱进的新的观念,从社会导向上去引导大众能够真正地重视学习,合理学习,终身学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原创文章,作者:ad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d88wan.com/56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