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男性为啥升职加薪之前,要先迎娶娇妻?白领的妻子是日本女性最高标准?没找到正式工作的人从开始就输了,阶层变动不明显的日本死气沉沉的恶循环背后,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结构?
日本真的是全国都在讨厌奋斗X,但是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差距,只能用统计数据来刺激,因此日本才有《女王的教室》和《龙樱》这样的剧。最近深深感受到那种全世界都在打压奋斗X的意思,先拿女神天海佑希的台词压一压场子。

下面是三浦展介绍的一些血淋淋的日本事实。
1、 10年内日本阶层无变化
看完《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发现,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一点在于,他将每个时代的人进行了追踪分析,这种动态的社会学特征关乎一个时代的人的命运,虽然这本书的数据是14年前的。三浦展在2006年写这本书的时候,将1996年到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他的抽样调查显示,其实日本在这10年之内阶层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
2、 年薪300万以下无法结婚
他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日本年收低于300万日元(2020年8月汇率约合人民币20万)的人没办法结婚,男女都是一样。
在他的调查中,存款150万日元以下和500万日元以上两极分化的趋势,不过他的统计全部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也就是即使没结婚,一个人一个户口本,与一家3口也是一样的,因此需要进行横向比较。
女性样本回收的数据显示,女性家庭收入越高自我阶层意识也高,女性已婚家庭年收750万日元,认为自己属于上流阶层的58.8%,但是收入主要是丈夫的;男性样本也一样,问卷数据表示男性已婚家庭年收入在1000万日元(66万人民币)以上的人认为自己是上流的有33.3% ,而500万年收入以上的人约25%,也就是家庭年收入500万的人才有自信说自己是个小中产,750万才能勉强算个上流社会的人。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三浦展自己并没有去定义中产和下流,而是让被调查对象去评估自己,认为自己所属的阶层。个人觉得这样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被试者对社会的感知,是个很好的变量。对于硬邦邦的底线来说,自我意识在本调查中被更多的强调。
从调查数据上看,家庭收入1000万以上的100%已婚,700万以上的,女性88%,男性90%是已婚状态的。而收入150万日元以下的男性只有8%已婚,但女性家庭收入150万及以下的仍旧有61.5%结婚了的,这部分人,据三浦的解释是奉子成婚现象居多。
所以:结论就很残酷了,年收:
- 150万及以下,不可能结婚
- 150-300万左右,很难结婚
- 300万超一点的话,有丢丢可能
- 500万超一点的话,结婚不再是梦
- 700万超一点的话,90%必须结一下婚
- 而1000万收入,100%需要结婚。
三浦表示,日本女性的结婚最低标准是男性年收500万日元,不然就只能靠魅力,争取奉子成婚。
因为有一个很有趣的数字,男性被试者家庭年收150万日元以下的56.3%认为自己属于下流社会,而同等收入水平的女性被试者,80.6%自我认知为下流社会。男士们,你们是不是有些过于自我感觉良好阿喂。
3、 未婚生活满足度更低
这可能跟日本的主流的媒体导向有关,因为日本的国策一直是鼓励结婚、鼓励生育,所以三浦展在这方面的数据采集上,也同样认为,如果没有结婚生活满足度就低。
4 女性阶层属性跟学历相关度更高
性别上看,女性自我认知的阶层越高,对生活的满足度就越高。他还指出,女性如果没有上过大学、受高等教育,就很难成为上流社会的人。
阶层意识与学历的相关度来看是正相关的,但是学历对男性自身所属阶层变化影响并不明显,但对于女性来说,却是鲤鱼跃龙门式的残酷。

图片来源于三浦展《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P123大学毕业的女性被试者中,越年轻越认为自己是上流社会的人,而1971年—1974年出生的团块二代的女性为30.6%,而1960年之后出生的新人类世代只有23.8% ,1947-1949年出生的团块世代的人只有7.1%的人认为自己是上流社会的人。
PS:日本的世代划分表
- 1926年-1934年出生的昭和世代人类,
- 1947-1949年出生的团块世代。他们是日本战败之后经济建设的主力,也是现在2020年日本人口结构问题最大的一部分人。因为生活方式的转变、医疗水平的提高,日本目前平均年龄男性,女性,那段时期出生的人,现在是日本老龄化人口中的超高龄层。
- 1960年之后出生的新人类,是个相对概念。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1965-1969年出生的经济泡沫世代,以及1971-1974年出生的团块二代。
- 1971-1984年就职冰河期世代,可以说是最饱经风霜的一代。
- 1980年之后出生的千禧一代中,最有代表的是1987-2004年的宽松世代。他们是日本教育改革后的一代。
- 2000年以后出生的佛系世代,是团块二代的子女们。

日本这个整齐划一的社会,出生年代与毕业时间都是固定的,个人命运也更加相对固化,这种世代的划分特别有意思。
5 “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逐渐成为女性主流思想
有个特殊的数据:在昭和年代中的女性,短期大学、职业学校毕业的35.7%的人认为自己为上流社会。这是因为那个年代,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还只是作为特权阶层的专属,其他女孩子大多是只上2年专科学校,这是当时女性成为人生赢家的第一步。相比于提高受教育水平,她们的首要任务是抓一个金龟婿。但是最近几年,女性学历与年收入相关性变高了,与阶层相关性也变高了。道理不言自明: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就不会有机会在大公司就业,不利于自身发展是其次,还阻断了与优秀男性接触的机会。而且,现代日本女性,靠一己之力成为上流的很多,跟范冰冰那句“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体现的价值观是一样的。
6 想升职加薪必须先迎娶白富美
结婚也是中产阶级的必要条件,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时代,造成了一个日企中特色现象:想升职,先结婚。日本男性在成为中层领导升职加薪的一个重要考察基准是有没有结婚,这与中国企业人才选拔有很大差距。公司高层需要确认你不会无缘无故辞职或者跳槽,所以有稳定的家庭,全职太太是加分的,最好还有2个孩子,这样你就被生活的重担压得不敢造次轻易就撂挑子不干了。根据三浦展的调查显示,女性的结婚率与收入的相关性并不高,但是相对来说男性的收入与结婚率差距特别大。
筑波大学的教授白波濑佐和子的《社会阶层·社会移动调查》数据也显示,在1995年年收入低于150万日元的男性未婚率90%以上,年收150到200万日元之间的60%没有结婚。但是从1985年到1995年,年收入未满450万的男性未婚率越来越高,而年薪450万日元以上的男性结婚率并没有多大变化,而且这10年内,大学毕业的男女结婚比例比低学历的男女结婚率更高。
7 日本消费市场最应该瞄准的是高薪未婚女性
女性还有一个属性值得关注,独身女性认为自己是中上流阶层的有48%,而且女性收入越高自我认知的所属阶层也越高,她们不为价格金龟婿而工作,但是却能因为工作而为自身素质提高投资,比如美容、外语教育、一线名牌等。她们的消费水平也是市场最应该瞄准的人群之一。
8要700万日元工资还是养个吞金兽?在日本也是只能2选一
与中国的情况也很相似。原因也很好解释,俩都工作,没时间带孩子。因为日本个人所得税缴税标准是分档按比例交的,195万一档,330万一档,900、1800、4000万日元各不一样。比如700万家庭收入,就得交97万4千,有妻子且妻子低收入,有孩子,养老人等都有相应的减免规则。

一般的情况是,妻子辞职,甚至是辞掉高薪工作,根据丈夫收入情况去做临时工,因为没有正式工作的女性是抚养对象,可以免除部分所得税。有的甚至双职工还不如一个人打工到手的多。而妻子辞职不仅可以兼顾家庭,还能安心生个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东京这样的地方买得起房子,在上篇文章数读日本君也提到,日本的团块二代大多出生在郊区,圈子和生活范围都在东京周边,通勤需要2小时左右的很普遍。如果2人在30岁左右(年功序列,30岁是人生薪资转折点)想要挣到超过700万日元的工资,就必须全部是正职工,这样不要孩子通勤也就无所谓。但如果已经有了孩子,妻子还在工作的话,这个家庭所要付出的保姆费或者是婴幼儿托儿所的费用会非常的高。日本托儿所贵到切齿,真的不给女性在职场发光发热一点机会。如果想要孩子且家庭收入超过700万日元,必须具备的2个条件是:租/买得起东京中心地段的房子;有个好脾气的婆婆帮忙带孩子。没有的话,只能走全职太太,收入控制在695万日元年薪的路子。
9 阶层与家族形态之间的关系
这可能在日本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也有可能我国才是特殊的,欧美数据我没有看过不敢瞎说。日本因为所得税等各种与政府文件相关的都是按照户口本上的一个家庭为单位,很多资料都能直接得出结论:
- 寄生虫啃老族男性属于下流社会的男性比例很高;
- 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啃老越往底层坠落;
- 但是独身女性(一人暮らし)的对自我阶层属性界定呈梯形,也就是18-22岁和33-37岁是一样的,约为45%;但是23-32岁的独身女性认为自己属于下流社会一员的高达63%。这与我国目前盛行的“30岁女人豆腐渣”观点不谋而合:女性到30岁还没结婚会陷入自我否定中。
- 日本女性认为,单靠自身工资活得漂亮的,最低线差不多是年收入400万日元。(具体不展开了)
10白领的妻子是日本女性最高标准
日本的《周刊朝日》从1979年开始就有一个专栏,叫《有缘父女》,主要采访对象是在大公司上班的家族成员之间的故事,主要模式就是一个身居要职的公公,一个前途光明的儿子,再加一个聪明伶俐、漂亮懂生活的儿媳妇。比如“日本银行工作的公公+三菱商事工作的儿子+三菱商事前总务部职员的妻子”这种,是日本最理想最会被承认的标准幸福家庭模式。这也是为何日本社会中,中产阶级、上流社会阶层的漂亮妻子一直被人称为日本达到最高标准的女性。近期的调查显示,日本名门望族或者是上流社会的妻子、儿媳妇的选拔标准在学历上有所提高,昭和年代的短期大学、专科学校,到90年代大学毕业,如今研究所学历才算过得去了。
11 底层永远难翻身的残酷现实
作为无固定工作、自由职业者来说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对女性来说更是如此。

无固定工作,下流社会意识最高
日本的派遣员工(女性比例超高,非正式员工)23到27岁收入200到400万日元的女性约为65.9%,而33到37岁还是这个档位收入的仍旧高达60%,也就是说她们的收入水平并没有随着年纪的增加而增加,这就是日本的正社员与派遣员工之间的巨大差别,也是日本男女平等研究者最关心的部分。首先他们永远是贫困线挣扎拿最低工资。因为是中介派遣,他们永远是拿的时薪,时薪的标准各地不一样,但肯定都是最低工资标准线左右。比如东京约1200日元(78人民币)一小时,仙台是850日元(57人民币)左右。二是,他们没有被纳入日本正式员工升迁渠道内,没有相应的福利措施,更没有30、45岁薪资翻倍、职位涨一级的人生转折点。以上です。つづく。全面了解日本,关注数读日本,ID:dudongribe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及时了解日本在中国、中国企业在日本的市场新动态及时掌握来日本旅游的最新消息了解那些知道又没什么用但会很酷的日本冷知识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原创文章,作者:ad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d88wan.com/565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