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等级制度的文献综述

等级制度并非日本所特有 ,但是 ,日本的等级制度及其孕育的等级观念却特别的根深蒂固,等级制度对日本社会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根据不同文献进行综合,探究日本等级制度的发展历史、形成原因、影响以及反思。

等级制度并非日本所特有 ,但是 ,日本的等级制度及其孕育的等级观念却特别的根深蒂固,等级制度对日本社会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根据不同文献进行综合,探究日本等级制度的发展历史、形成原因、影响以及反思。

真正使等级制度法律化的 ,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他们在重新统一日本的过程中,为防止“下克上” ,逐步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1]

日本的等级制度的文献综述插图

德川幕府时代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居民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各自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作为统治集团的“士”(武士)内部等级森严。德川家族世袭的历代将军是最高级武士和全日本最高统治者。地方藩主大名被区别为“亲藩”、“谱代”和“外样”, 其政治地位和权利有着显著差别。如法令规定外样大名必须定期到江户进行“交替参勤”∶“大名、小名在江户交替所相定也, 每岁夏四月可致参勤” [2]。大名妻子还须按幕府规定长期居住江户作为人质,便于将军控制大名这种交替参勤制度尽管幕末改为三年一次, 但它已在人们头脑中深刻地留下了不平等的封建特权观念[3]。

日本封建国家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其封建制法就属于中国法文化的翻版和改进。这种人民被封建等级观念牢牢束缚的现状,对于日本迈向近代化社会无疑构成严重的羁绊。因此, 亟需在思想上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否定等级特权的宣传运动,以唤起民众,让人们从旧的封建等级观念中解脱出来,树立起人际之间政治关系近代化的观念。这就有必要在理论上大力否定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特权等级观念,让人们认识到这些陈腐观念的危害性,并鼓动人们与这些传统观念彻底决裂[1]

等级制度下的日本企业虽然创造了经济的辉煌,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其自身的缺陷导致了等级制度在完成了赶超任务之后便逐渐成为日本企业甚至日本经济发展的阻力。缺乏自我创新能力的等级制度已经被西方提倡创新和自由的管理模式甩在了后面。日本企业只有逐渐淡化等级制度,适应人性本身,适应市场经济制度才能产生新的生命力,否则,等级制度下的日本企业只能纠结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不到方向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日本企业也陷入了困境,日本式管理出现了解体的迹象。以终身雇用制为例,2001年,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受到了冲击。松下、富士通、NEC、索尼等各家电子公司相继宣布裁员计划。据日本劳动省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接受调查的591 家企业中,只有9.5%的企业表示坚持“终身雇佣制”,而38.3%的企业表示“终身雇佣制”已经不需要。其原因主要为:(1)等级制度本身是一种虚伪文化,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2)等级制度与日本现行的经济模式格格不入。战后日本实行了市场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结果是要求每一个人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这种自由选择需要得到社会体制本身的尊重。但是等级制度关注的是制度本身的稳定,是“和”,而不是每个人的自由生活:(3)社会意识的转变使等级制度存在的社会基础发生动摇。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一方面,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本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文化的内涵也在逐渐转变。从而使企业的终生雇佣制发生动摇,降低了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1]。

等级制度下的日本企业虽然创造了经济的辉煌,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其自身的缺陷导致了等级制度在完成了赶超任务之后便逐渐成为日本企业甚至日本经济发展的阻力。缺乏自我创新能力的等级制度已经被西方提倡创新和自由的管理模式甩在了后面。日本企业只有逐渐淡化等级制度,适应人性本身,适应市场经济制度才能产生新的生命力,否则,等级制度下的日本企业只能纠结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不到方向[①]。

原创文章,作者:ad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d88wan.com/56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