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恢复中日邦交,乘专机访华,他于是成为了二战以后首位踏上中国领土的日本领导人。田中角荣的访华并非心血来潮,而是“蓄谋已久”,然而由于美苏冷战及意识形态的问题,一直没有成行。然而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秘密访华后,田中角荣觉得脑袋上的紧箍咒似乎松了,于是毅然决定访华。
田中首相的访华过程总体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然而在国宴中,却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在谈及到二战问题时,田中角荣说出了「わが国が中国国民に対して多大のご迷惑をかけたことについて、私は改めて深い反省の念を表明するものであります」这一句话,而这句话由于翻译将「多大のご迷惑をかけた」这句话按照直译翻译成了添了麻烦,于是让周恩来总理非常不高兴,这就是中日外交史上有名的【添了麻烦事件】。
关于这个著名的事件,坊间有着诸多的说法,但是根据我本人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经验和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这件事情如果想要完整的理解,必须理解一个内容,那就是日本的「迷惑」文化。
什么是「迷惑」文化?这里就关系到一个日本国民性的问题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的文化决定一方人的性格。对于彼此文化的不理解,永远是一个造成矛盾的重要原因。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做《刮痧》,反应的就是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误会,电影中主角的孩子生病后他的父亲采用刮痧的土方子治疗,结果却被美国人误会成是虐待儿童,刮痧留下的痕迹成为虐待儿童的“罪证”。
这样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和日本这么两个文化基因如此相似的国家里,同样也是存在的。中国和日本,在对儿童的教育上,是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的,而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又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
日本的「迷惑」文化,恰恰就是这样一种从小被教育,植入了日本人文化基因里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迷惑」这个日语单词,因为有着和中文一样的汉字,是极其容易被误解的。同时关于「迷惑」这个单词的意思,日语词典的解释为:ある行為がもとで、他の人が不利益を受けたり、不快を感じたりすること。また、そのさま。这句话用中文翻译过来,就是以某种行为为基础,使他人利益受损、或是产生不快的行为。从日文的愿意来看,这个单词是没有直接的麻烦的意思的,那么为什么会被翻译成了麻烦呢?
这就涉及到了日本人的社会与教育了。日本一直以来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因此,日本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活在一个个的小集群的状态下的。这样的日本社会,必然诞生出重视各自的集群,尽量避免在集群中制造矛盾的集团心理。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日本人从小就接受着「他人に迷惑をかけない」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日本人从小对于给他人添麻烦这种事情,都是尽量去避免的。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假设你的钱包掉了,被别人捡到,别人想要叫住你把钱包还给你时,他们开口的第一句,却往往是「すみません」。
为什么明明是帮助别人,开口的第一句确实常用于道歉时使用的「すみません」呢?因为在日本人看来,尽管我下面要做的事情是对你有利的事情,但在我开口叫住你的那一瞬间,我是在耽误了你的时间,是给你造成麻烦了,所以先要为此致歉。这就是日本人从小所重视的「他人に迷惑をかけない」教育。
因此,在这样的教育下,「迷惑」这个单词,就成了一个日本人近乎于口头禅式的单词,被日常使用在各种生活中,比如打求职电话时,开场一定会说在您很忙的时候打扰你真是抱歉,我是……,又或者是在上课时有学生在做小动作或窃窃私语,老师不会像中国人一样说不要上课讲话,而是瞪一眼对方,说出一句「他人に迷惑をかけない」。在这样的环境下,由于使用的场合众多,加上大多是在一些日常琐事上使用,在接触到这个单词时,翻译们自然就将它翻译成了麻烦。
但是,就如同我们中国人从小教育小孩要孝顺一样,如果一个人不孝顺,那是会被视为十恶不赦的大罪,会被万人唾弃。因此从小受到不要给他人添麻烦教育的日本人,对于给他人添麻烦这件事的理解,也自然就会和中国人产生巨大的偏差了。因此日本人在自己国家里做出了什么重大的失误,在新闻发布会时,也往往会使用「迷惑」这个词。
结合田中角荣访华时在国内遇到的巨大阻力,以后后来因此遭到美国以及右翼的种种报复,我相信田中角荣这样一位有着远见的政治家,在中日恢复邦交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节点,是不会去玩弄文字游戏试图回避二战问题的。这个【添了麻烦事件】,恰恰就是一个文化差异导致的经典误会。
在学习外语以及翻译外语时,很多词句是在没有深刻了解对方的文化、生活习惯、社会形态等因素时,是无法理解到单词更深层所蕴含的含义的。因此,在翻译外国语言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否则,就会再次弄出这样的巨大误会了。
原创文章,作者:ad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d88wan.com/56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