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9月27日电(记者王宁、徐思钰)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节水意义重大。9月26日至27日在天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节水论坛上,科技节水已成为行业共识。一批节水新技术、新装备纷纷亮相,“科技范儿”十足。
农业用水装上智慧“阀门”
一头连接化肥桶,一头连接滴灌设备,只需一键操作,便可完成水肥自动配比、自动滴灌。走进本届论坛的节水技术与装备展示区,一台智能水肥一体机映入眼帘,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由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这一设备可同时满足十几个温室大棚的灌溉需求,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能实现节水50%以上、省肥30%以上,有效帮助农民增收,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

9月26日,参加论坛的嘉宾在参观节水技术与装备展示区的一款智能灌溉控制器。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农业是用水最多的行业之一,节水潜力巨大。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宇说,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节水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带来新的节水空间,也将给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数字孪生技术成为多家节水企业的主攻方向。在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上,“数字孪生灌区”屏幕实时显示着一片灌区的生态系统详细信息。
“过去,庄稼需要多少水,只能靠经验或人工观测,现在则能实现精准监测、预测、按需供应。”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水利事业部技术总监王杰说,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可根据农作物涨势估算需水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既有效节水,又提高了收成。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2年分别下降46.5%和60.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2年的0.516提高到0.572,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
城市管网有了电子“医生”
在本届论坛的节水技术与装备展示区,“智慧水厂”和“智慧泵房”两个互动体验区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我们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把实体空间中的数据通过传感器全部采集到虚拟空间中进行训练、模拟、仿真,再到现实应用。”天津晨天智慧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蕊说,“智慧水厂”的智能化运行、AI预判可以减少管网漏损概率。“智慧泵房”的自动巡检可以有效替代巡检周期长、发现问题不及时的传统人工巡检,及时、高效地发现和消除故障,守护最后一公里供水安全。

9月26日,参加论坛的嘉宾在观看节水技术与装备展览上的节能节水监控平台演示。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作为一家遥感卫星应用服务商,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带了一款遥感卫星模型参展,展板上的一系列参数和功能特性显示着它的与众不同。
“SAR卫星穿透性强,一次性扫描获取目标区域的全极化SAR遥感数据,分析土壤含水量差异,检测识别疑似漏水区域……”王杰介绍,这组卫星已于今年3月底成功发射,已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并服务于水利、农业、应急等多个业务领域,特别在城市管网维护方面,有效避免了“跑冒滴漏”。
污水处理有了技术“法宝”
近“零”新鲜水消耗、近“零”排放,打造绿色发展模式……在中国石化天津石化公司的展位宣传板上,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被着重提及。
“石化行业是用水大户,如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中国石化天津石化公司水务部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张龙说。
水质智能化验全面“机器代人”、循环水高浓缩倍数运行工艺不断优化……张龙说,随着一系列新技术推广应用,天津石化水资源的“开源节流”成效显著。在产值翻了数倍的情况下,一方面,工业用新鲜水从原来年3360万吨降至年330万吨,占工业用水比例降至9%,淡化海水和市政中水比重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工业外排水从年761万吨降至年178万吨,污水回用率升至72%。

9月26日,参加论坛的嘉宾在参观节水技术与装备展览上的一款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除了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也成为污水处理的一大法宝。“全程自养脱氮工艺”作为天津创业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新技术亮相。其中,名为“厌氧氨氧化菌”的红色颗粒是主要创新产品。
该公司副总经理李金河介绍说,这些红色颗粒俗称“红菌”,在自然界氮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红菌”可以实现污废水的高效自养脱氮,且成本大幅降低。但是该类细菌自然生长缓慢,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可以实现‘红菌’的工业化生产,为规模化应用创造了条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资源型缺水城市,天津始终把治水兴水作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坚持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工业结构调整同步实施,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形成全产业链节水模式。”天津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运说。
原创文章,作者:ad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d88wan.com/566068.html